您现在的位置是:7天体育 >> 篮球 >> CBA
创纪录分红超6亿 cba是如何做到的?
2022年09月28日16:45 来源:7天体育  浏览:2787

上周五,cba召开了新赛季新闻发布会。把大家叫到一起,总结上赛季,展望新赛季,这也是常规操作。可就是这样一场再正常不过的发布会,却引起了一场舆论风波。

起因是在会上,cba总结上赛季时提到:“cba授权商品总营收3448万,同比增长213%。”这本是一项值得拿出来标榜的数据。可个别媒体将中间“授权商品”四个字忽视。对外发布:“cba总营收3448万。”很明显,这个数字违反了最基本的常识。

可就是这样一个本来滑稽的故事,还有了下文。不少不明真相的自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的“报道”,进而“结论”——cba经营不善。

的确,在目前疫情仍未完全退散的大环境下,许多行业都在经历寒冬,cba自然不能独善其身。可赛季总营收一度超过10位数的cba联赛,再怎么也不至于沦落到只有那样可怜的数据。

昨天,作为始作俑者的媒体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进行了勘误并公开道歉,这一闹剧才偃旗息鼓。

事实上据我了解,cba这些年在经营方面的确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而面临众多困难,但并没有伤及根基。

就在上周末结束的股东大会上,还通过了一项议案——向每家俱乐部分红超过3000万元。也就是说,光是股东分红这一项,cba上赛季就超过了6亿元。无论是单一俱乐部的分红,还是联盟整体分红,都创造了历史之最。

事实上,早在疫情之前的2018-2019赛季,每家俱乐部的分红就曾接近3000万元,可当时cba只有19家俱乐部。

疫情爆发之后,这一数字大幅度下滑。如今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,cba公司再次提高了分红,就单一俱乐部而言,已经超过了三年前,而现在cba已经有20家俱乐部。因此,分红总额也大幅度提高了。

相信一定有人会对这数据产生质疑,我试着从我了解的信息中,给大家解释一下——

cba虽然有几十家赞助商,但是真正的大钱来自三家:中国人寿、李宁公司和咪咕。

这其中,中国人寿是cba的冠名商,李宁是cba的装备赞助商而咪咕则是转播商。光是这三家,每年就可以为cba公司贡献超过7个亿的营收,而这也是cba的基本盘。

其他赞助商根据等级不同,赞助金额也从几百万到数千万不等。但其实一两家赞助商的进出,对于cba整体营收的影响并不大。

此外,cba也进行了新的尝试,比如开篇提到的授权商品的分红就达到了3000多万。据我所知,这主要来自于球星卡和球星手办售卖的分红。

除了“开源”之外,cba也进行了“节流”,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,这也保证了cba经营的总体平稳。

既然已经说到这里,我不妨再带着大伙,再给cba俱乐部算算账——

cba俱乐部的主要开支来自于球员工资,根据cba现有规定,国内球员的工资帽是4400万人民币,外援则是500万美金。

据我了解,以一家cba中游俱乐部为例,他们的国内球员教练总薪资在2500万左右,外援一年的开支在200万美金上下。这样算下来,他们在人员工资这部分的投入超过4000万。

其他开销主要来自青训、比赛差旅等等,我们多算一些,超过1000万。这样算下来,他们每年的支出在5000万左右。

而营收主要来自于三部分,第一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cba分红,上个赛季超过了3000万,第二部分则是冠名费用,这部分大概在1000-2000万,听说有的俱乐部已经超过了3000万。

第三部分则是球票,这一部分每支球队参差很大,像广东辽宁这样的俱乐部,甚至可以超过3000万元,而有的小俱乐部每个赛季的票房可能只有几百万。当然,由于暂时还没有恢复主客场,所以球票部分的营收暂时为0。

此外,有些球队的营收还来自于奖金,当然,这项收入只专属于个别成绩好的俱乐部。比如往年广东夺冠之后,便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奖金。

粗略算下来,如果经营得当,cba俱乐部是可以做到收支平衡甚至是小有盈利的。事实上据我了解,在cba中盈利的俱乐部不在少数,这其中甚至有的球队可以杀进前八,做到赢球赚钱两不误

可以预见的是,如果一旦恢复主客场并允许观众进场,可以盈利的俱乐部还会更多。这对于目前中国的职业体育来说,已经是一项奇迹了

每每说到这里,隔壁足球的同行便会投来羡慕的目光。早些年,在金元足球的背景下,各家俱乐部巨额投入。可潮水褪去,落得一地鸡毛。退出的俱乐部比比皆是,甚至出现了夺冠后立刻解散的尴尬场面,即便是留下来的,也面临大幅欠薪。

相比而言,仅就经营层面而言,cba仍处于健康的轨道之下

当然,与其他行业一样,cba依旧面临不少困难,比如何时可以彻底恢复主客场,何时可以允许观众进场。而在国家队成绩欠佳的背景下,cba也势必面临更大的挑战。

可在外部环境冲击如此巨大的背景下之下,cba仍旧稳步前行,的确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。

赛事预告